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7 11:59:07
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岳教学反思1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教学反思2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教学反思3

《望岳》,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首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泰山和作者的资料,并利用工具书自学感悟诗意。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如何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克服困难。其次,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这样不仅充分的相信学生,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 ……此处隐藏5861个字……渡粗糙,没有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学习环节。

第二学习环节“体悟情感”

通过“说说这两首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一步领悟诗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

1.找异同点的方向提示过多。

教师给出八点,过多,本想让学生多有选择,实则干扰了学生选择,应进行合理压缩。

2.找异同点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出具体范例,如果有展示学习范例更好。

3.应撇开一切“旁逸斜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对诗人生平背景的穿插,不巧妙。

5.对《春望》的朗读没有考虑周全。

6.过于担心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7.课前对学情关注与了解没到位。

8.学生找异同点时,没有巧妙引导做批注。

9.忘记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纵向拓展,而且也没有能巧妙的拓展。

10.没有自然巧妙的展示出内容的板书。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磨练教学技巧。多看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加强教学实践,多反思,多总结。

2.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掌握学情。课中把握课堂,尊重学生,关注学情,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3.敢于解剖,虚心接受意见。不给落后找借口,只找原因和方法。

4.踏实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环节的科学、简洁、灵活、巧妙。

5.熟悉各种文体教学架构,精细朗读环节。

6.尽量善于学习,自觉成长。

7.在本次教学设计上,认为可改进为:

第一学习环节,教师给方法,给示范,插入背景,充分朗读两首古诗。第二学习环节抓住两点“表现手法与主旨”展开,自然引入杜甫诗风变化与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达到学习借景抒情手法运用与体会诗人个人壮志与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个设计是否合理,还待定。

总之,这堂课不成功。虽然比较注重引导与追问,比较关注学生全体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两个学习目标也基本完成,给予了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特别是其中两个孩子有精彩回答,教师语言表达较为干净。但整个课堂学习氛围还不浓,学习热情还不高,学习效果还不好,时间把控更差。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包容、建议与坦诚,以后我定虚心改进,加强学习,努力实践,争取上一堂较为满意的课。

望岳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范例四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教学反思12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望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