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燕子妈妈笑了》教学片断及评析怎么写
小学语文《燕子妈妈笑了》教学片断及评析怎么写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自从我区开展课改工作以来,小学学科教学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力图通过课堂教学来整合"新课程",带动"新课程"。在与实验工作者交流与研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咀嚼这样一段话: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了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摘自《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傅道春著)下面的教学案例就是小学语文学科课改实验教师在不断品味、体验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根据录像实况整理成下面案例,供大家阅读、研讨。
……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读这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评:“你知道了什么”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极具开放性,只要是读课文有所得就行,没有统一的答案。其次这一问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读完课文后都会对课文有所认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弹性的思维空间。再有,此问题指向了全文,便于学生从整体研读文章,摒弃了逐句逐段的分析课文的做法。此外,此问题具有探究性。学生要带着“我要从文章中发现些什么、知道些什么”这一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去参与学习。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已知中生发出学生所未知的问题来,实现以学定教。)
生:自由读,读后继续思考。
师:课文读完了,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想好以后,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评: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文所得,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吸纳他人意见,丰富自己的认识。)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①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②冬瓜是青的。
③冬瓜是大的。
④茄子是紫色的。
⑤冬瓜的皮上有细毛。
⑥茄子是小的。
师:除了知道冬瓜和茄子是什么样的以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燕子在屋檐下搭窝。
师:你们觉得小燕子怎么样?(评:意在引导学生从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的过程中体会小燕子在***帮助下一次比一次观察认真。)
生:我觉得小燕子很可爱。(评:这是学生的个性感受)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不能.(评:教师没有顺势引导。此时教师应引导其说出小燕子的什么让你觉得可爱。)
生:我觉得小燕子特别认真。
生:它不认真!因为......因为它去了三次。
(评:出现相反的意见,正是让学生引起争论的好时机)
师:三次,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
(生打开书,读相关自然段,生读一段,教师轻声地引读“第一次”,而后,学生开始跟着:“第二次!”“第三次!”)
师:徐世杰,你为什么说它不认真呢?
生:它应该一次把三个理由都看全喽,(学生不会说“三个特点)可它去了三次。(语气很肯定)(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觉得小燕子第一次有点不认真,第二次还有一小点儿不认真,第三次就认真了。(评:看,这就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因为,依他的生活经验来看,一次就能把冬瓜和茄子的三个特点全看出来,可是小燕子却去了三次才看出来,这就与教材中的内容发生了认知上的冲突。)
师:你是说,第一次有一点儿不认真,那还是有点认真,是吧!(显然,教师试图让学生认同小燕子认真)
生:嗯(学生没有反应过来)
师:那就完全否定他不认真......
生:(老师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它去了三次,其实一次全都能看出来不就行了。去了三次,不就累着了吗?(评:学生敢于据理力争,可见平时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非同一般。)
师:可是......(老师又没说完)
另一生:你不应该说他不认真,应该说他是比较认真。(评:显然,其他学生已经感觉到老师的话的意思了,给老师捧场。)
师:我们看,第一次小燕子去的时候看到了什么?(评:总算有人认同老师的意见了。教师终于“抢到”了机会。)
生:(齐答)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师:第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第二次要想和第一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必须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这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要想和前两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应该怎么看?
生:特别认真地看。
师: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尤其是第三次,仔细得连冬瓜皮上很细很细的毛,茄子的柄上特别小的刺,小燕子都看到了,大家想一想,当时它可能怎么做?
生:它认真地看。
师:除了认真看,还得怎么样?
生:可以拿身体去试(边说边比划)蹭一蹭,就能感觉出来。
生:它有羽毛,可能感觉不到。可以用手掐,用舌头舔一舔。
生:用翅膀去碰。(评:使学生体会到了怎样才算认真观察,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第三次观察是很认真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燕子除了用眼睛仔细的看以外,还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去感觉。通过我们这样一分析,我们知道了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认真,越来越认真。正是因为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的观察,它才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生:(迫不及待地说)它肯定特别高兴,它妈妈也特别高兴。(评:这也是学生通过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产生的见解)
师:先说说小燕子为什么高兴?
生:冬瓜和茄子有三个不一样的地方,它都说出来了,就像我们考了一百分,得了小笑脸一样,告诉爸爸、妈妈,特别高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你的意思是就是它跟你得了奖励一样,那么高兴,同学们,你们觉得小燕子高兴吗?
生:(齐答)高兴。
师:那就高兴的读一读,好不好?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认真,我们就要一次比一次读得高兴。
生:试读。
师:指名读小燕子第一次飞回来对妈妈说的话。
生:(李然评)我觉得你读得一点也不高兴。(学生评价的很客观。)
师:那你能高兴的读一读吗?
生:(李然摇头):不能。
生(徐世杰):李然,我给你提个意见,你刚才说赵泽仁读得不高兴,那你为啥不敢读呢?(评:学生态度真诚、坦率、直言不讳。这是新课程环境下,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真实写照!)
师:李然,徐世杰给你提出努力的方向来了,我们大家给李然这样一个机会,让她试着读一读,好吗?(评:教师给予鼓励,暗示学生敢于试一试,就是好样的。此时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真是耐心,又有办法。)
生(齐答):好!
师:李然,行吗?(孩子似乎有些为难)老师和你一起读,我们一起努力!(评: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消除了顾虑,鼓起勇气读起来。)
生:与老师一起读。
师:这次李然能自己读一读吗?
生:(李然)读。
生:(魏高峰)李然,你声音真宏亮。
生:(徐世杰)李然,你就像小燕子似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尊重别人。)
师:同学们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现在,都高兴地读一读。
生读第二、第三次小燕子飞回来对妈妈说的话。
师:同学们读的多高兴啊!那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评: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鼓励孩子们向书本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我想问问,冬瓜的皮上怎么有个小圆点?(学生有疑而问)
生:苹果和梨上都有。(学生之间就能互相解疑)
师:冬瓜的花落了之后留下的。
生:我还有一个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实际上这是植物科学家们才研究的问题呢!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到课外去查一查资料,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不好?(评:老师善于将与课文延伸性问题引向课外。)
生:47页的图上哪有冬瓜和茄子呀?(评: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这种意识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生:因为冬瓜和茄子还没有长出来呢!
生:那不可能。因为课文里写了“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学生之间对话,便解决了问题。)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对书上的图有点意见,你们可以把意见写成信寄给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好不好?(教师处理巧妙。)
生:我还有一个不懂的问题,茄子的柄上哪有小刺呢?
生:这幅图画得太小了,按图上的比例来说,应该看不到。
师:图上的确看不到茄子柄上的小刺,那课前观察的时候,谁摸到茄子柄上的小刺了?
生举手。
师:那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从图上看不到,而实际上茄子的柄上是有小刺的!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不仅说出了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并且尝试着去解答,老师觉得你们可真棒!老师相信,大家读起课文来一定会更棒!下节课,我们就来练习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课下,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种蔬菜或水果,认真观察,也可以搜集有关资料,研究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把研究的成果记在日记本上。同学们知道吗?这可不是一篇普通的日记,它是一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可是科学家才写的,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大家就敢写研究报告,你们可真了不起!最后,我们还要评选出优秀研究报告呢!努力争取吧!
(评:这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意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搜集资料,体验研究和写话的快乐。)
总体评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从主宰地位真正退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也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课堂上才有接连不断的意外惊喜出现。由此看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施展个性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其次,本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已由教师如何教转向了学生如何学了。教师的引导都是在学生认知出现问题时给予相机指导,每一个认知结论的得出,教师都不是硬性塞给学生,而是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逐渐走近结论。再有,课堂上充满了民主气氛,教师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指定的方向,老师仍然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充分发表着自己的理由,在耐心地与学生“对话”,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学生的回答张扬了个性,体现了批判意识。教师在这样的对话中,不断修正着预先设计好的“定论”,与学生达成了一致。当然,课堂上还存在着教师给学生思维定向的痕迹,如体会“小燕子认真”这个结论的得出,面对学生的出现的“认真”与“不认真”的认知冲突,教师处理有些强硬,教师在努力把学生引向“小燕子认真”这一定论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如何真正地实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确定认知结论,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的课堂,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这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